走过浪漫主义一统天下的十九世纪,二十世纪的乐坛则是百花争艳的时代,各式各样的“主义”、林林种种的“流派”、五花八门的“技术”推陈出新此起彼伏。在这样—个声繁音杂的时代里音乐家们似乎都一起背离了传统浪漫音乐追求和谐的审美观而转向其反面。一时间什么“十二音体系”、什么“机遇音乐”等等纷纷出笼,各种离奇古怪的声音甚嚣尘上。在音乐作品中,半音音阶和不协和弦的大量运用、节奏被切割得支离破碎,结果使乐曲中维系稳定的调性变得模糊乃至消失,结构松散。音乐的悦耳,性和愉悦功能被甩到了一边,传统意义上的音乐审美荡然无存。作曲家们绞尽脑汁要“唱”出前无古人的声音,他们誓要语不惊人死不休。而之中最登峰造极的恐怕要数凯奇,他一言不发的《4分33秒》无声胜有声,硬是“不”鸣惊人。当然在一片熙熙攘攘的新潮之声外,仍有根植于传统、承继古典的音乐家,巴伯就是其中之一。听巴伯的音乐,令我们仿如看到一抹浪漫主义的落日余晖,在天边中映着它最后的一瞬美丽。
巴伯的创作主要是管弦乐,器乐曲和声乐曲都不算多,钢琴独奏曲更只有寥寥几首,不过它们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
《旅行》Four Excursions Op.20 ,又译“漫游”,作于1944年,由四首无标题小品组成。作曲家在这里娴熟地发挥了他一流的随想性和抒情性,虽然这时的弦乐《柔板》早巳确立了他成功的地位,但用钢琴独奏这种体裁巴伯还是首次发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