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抗日民歌音乐史诗 《创编前言》_歌曲简谱_词曲:袁朝撰文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
Ⅰ 本文较长,分批上传发布(一、二)
华北抗日民歌音乐史诗
创 编 前 言(第七稿)
袁朝撰文
一.概述
《华北抗日民歌音乐史诗》,是以中国华北十省区市的334首抗日民歌和10首抗战歌曲为素材,历时十数年,创作编曲的超大型交响合唱音乐作品。是表现二十世纪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坚持八年艰苦卓绝对敌斗争的音乐史诗;是风起云涌,波澜壮阔,撼天动地的抗日战争历史长卷。以这部超大型音乐史诗作品,歌颂华北以及全国抗战军民的伟大抗日民族解放战争!
选取抗日民歌的十个省区市是: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河南省、山东省、陕西省、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这十个省区市,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大华北地域,也是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主要范围,更是八路军与抗日根据地人民敌后抗战的主要战场。
“敌后抗战,主要是发动和组织农民抗战。抗日战争的主体,实质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群众。”(《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胡绳主编。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8月北京第1版,1991年8月第1次印刷。第170页)而抗日民歌的产生、传唱与保存的主体,也正是广大的农民群众。
自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至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的的各个时期,各个阶段,在华北广大的山地与平原,凡是有敌后抗日军民对敌斗争的地方,凡是抗战八年中重要的政治、军事斗争,及政权建设、经济生产、移风易俗等社会变革运动,皆有抗日民歌表现。其涵盖地区之广,歌唱记事之实,构成一部华北军民抗击日寇侵略的民歌音乐史。这是一座远远超出人们预料,空前绝后,极其丰富、极其珍贵的抗日民歌音乐资料宝库。
在这334首抗日民歌的基础之上创作编曲的《华北抗日民歌音乐史诗》,不但是抗战文化史、抗战音乐史,也是八路军与华北敌后根据地人民对日抗战胜利的历史,更是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及其抗日民主政权成功建设的历史。应强调,是以抗日民歌表现的党史、军史,人民抗战史,政权建设史,等等。其在多方面的深层意义,尚待更多的挖掘、认识与总结、评述。
这些抗日民歌在《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十省区市卷集中收载。创作编曲者正是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华北十省区市卷所载抗日民歌为基础,并其他中国民歌选集的抗日民歌为音乐素材,创编《华北抗日民歌音乐史诗》。
创作编曲者首先向历史学习,学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史,学习中华民族抵抗外国武装侵略,奋起斗争,百折不挠,直至胜利的伟大精神。学习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历史深度,学习民歌的曲调与歌词的高度艺术性与现实性、群众性的成功结合。抗日民歌存在本身,就是《华北抗日民歌音乐史诗》音乐创作灵感的根本源泉。
将简短,甚至片段、零碎的民歌汇集、还原成中华民族抗日民歌音乐史诗,笔者认为这是自己的历史责任,是自己的历史使命。
二.架构
《华北抗日民歌音乐史诗》整部作品分为四部,共分为二十二个乐章。第一、第二两部,各五个乐章;第三、第四两部,各六个乐章。其中合唱与钢琴共65曲,共选用华北抗日民歌334首;以抗战歌曲为主题的器乐前奏曲7曲,选用抗战歌曲10首,总共72曲。为便于查找,将合唱与钢琴,并器乐前奏曲,统编为序号1至序号72。合唱与钢琴单列为第1曲至第65曲;器乐前奏曲单列为前奏曲Ⅰ至前奏曲Ⅶ。
《华北抗日民歌音乐史诗》四部各选用抗日民歌和抗战歌曲统计:
第一部:合唱选用抗日民歌72首 前奏曲选用抗战歌曲5首
第二部:合唱选用抗日民歌77首 前奏曲选用抗战歌曲2首
第三部:合唱选用抗日民歌76首 前奏曲选用抗战歌曲1首
第四部:合唱选用抗日民歌109首 前奏曲选用抗战歌曲2首
《华北抗日民歌音乐史诗》四部各部时长及四部共计时长统计:(为净时间统计,不含各曲之间的间歇和休息时间)
第一部:第一乐章至第五乐章, 2小时00分51秒。(120分51秒)
第二部:第六乐章至第十乐章, 1小时55分36秒。(115分36秒)
第三部:第十一乐章至第十六乐章,2小时01分39秒。(121分39秒)
第四部:第十七乐章至第二十二乐章,2小时20分18秒。(140分18秒)
《华北抗日民歌音乐史诗》四部合计: 8小时18分24秒。
《华北抗日民歌音乐史诗》分为四部,每部需时在115分钟至140分钟之间。每部用一个音乐会演出,包括各首之间的间歇与休息时间,长度是适宜的。
如将第一、二两部合在一个音乐会演出,需3小时56分27秒,第三、四两部合在一个音乐会演出,需4小时21分57秒。
《华北抗日民歌音乐史诗》第一、二部为双合唱团与钢琴而作,第三、四部为三合唱团与钢琴而作。序号56第50曲《抗日儿歌(儿童团放哨歌)》增加童声合唱团(或用Ⅰ女声合唱代替)。终曲第二十二乐章序号72第65曲,用三合唱团与双钢琴和管风琴。
《华北抗日民歌音乐史诗》正式在音乐厅演出时,钢琴演奏部分将配器为管弦乐团演奏。终曲第二十二乐章序号72第65曲的第2钢琴,配器时将增加第二铜管声部,其编制与管弦乐团铜管声部相同。
《华北抗日民歌音乐史诗》的第一、二两部,需要一个完整的大型混声合唱团,和一个女声合唱团,标记为第一合唱团(CoroⅠ)和第二合唱团(CoroⅡ)。第三、四两部,在一个大型混声合唱团、一个女声合唱团后,再加一个男声合唱团,标记为第三合唱团(CoroⅢ)。所谓三个合唱团,实为两个完整的大型混声合唱团,因第一、二两部增加的女声合唱团标记为第二合唱团,第三、四两部再增加的男声合唱团只能依序标记为第三合唱团。第二、三合唱团,设想位置在舞台两侧听众席或舞台对面听众席,在需要时,可分别设合唱分指挥,以保证音乐的统一。
作品四部所用合唱团不同,是由于开始构思时,只想到观众席有一“旁白”式的合唱即可,只增加了一个女声合唱团,这样写作了第一、第二两部。写作过程中,随着作品中的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更需要有台上台下互相呼应的“立体效果”所造成的更饱满的音响与恢弘的气势,来体现抗日军民的斗争,遂在第三、第四两部,又增加了一个男声合唱团,并且,写作时,使三个合唱团成为同等重要的部分。声部增加,不但增加了音量,而且增加了为合唱团以更多样复调方法写作的条件,使台上台下互相呼应的“立体效果”,以及所造成的更饱满的音响与恢弘的气势,来体现抗日军民斗争的构思,得以实现。
器乐前奏曲少(只有7曲)且短(每首只有几分钟),每首合唱与钢琴的器乐引子与间奏也不长,未能使合唱团有较多空歇(休息)调整。用三个合唱团(即两个完整的混声合唱团),也可给合唱团多些的轮换休息。无伴奏合唱部分,可使管弦乐团获得短暂空歇(休息)。
(待续)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