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京剧
京剧,又称平剧、京戏等,中国国粹(武术、医学、京剧、书法)之一。形成于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经过安徽的徽戏、陕西的秦腔、湖北的汉调,借鉴昆曲优点,逐渐形成。
以二簧(也作“二黄”)、西皮为主要声腔。京剧伴奏分文场和武场两大类,文场以胡琴为主奏乐器,武场以打击乐伴奏为主(鼓板、大锣、铙钹、小锣)。京剧现在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种。各行当都有套表演形式。唱、念、做、打的技艺各具特色。
【知识拓展】
(一)角色,俗称京剧的行当:
生:老生、小生、武生,主要是一些男性角色。
旦:青衣、花旦、老旦、刀马旦,主要是女性角色。青衣也叫正旦,多表现稳重、贤惠的中青年妇女;花旦多表现特别活泼、伶俐的小家碧玉或者丫鬟;老旦是老年女性;刀马旦表现女将或女元帅,武旦以前是指其他会武功的女性角色,多指江湖女子,后来泛指会武功的女子。
净:男性人物,多用于脸谱。
丑:诙谐搞怪,丑角是有一套完整的脸谱的,脸部中央用白粉勾画豆腐块,专业的称为“方巾丑”,观众看到豆腐块就知道演员是一个丑角。
(二)、京剧脸谱
红色:忠勇侠义,比如关羽。黑色:勇猛智慧、正直刚毅,比如:包拯、张飞。
白色:阴险狡诈,比如:曹操在《三国演义》等戏曲剧本中不是正面角色。
蓝色:刚强粗暴,比如:三国曹魏名将夏侯惇。
金色:神仙高人,比如:猴王的脸谱多见于金色。
(三)、京剧名家
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二、越剧
中国第一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亦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依次为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之一。发源于浙江竦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
代表作品:《梁山仙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等。
三、昆曲
昆剧,别称昆腔、昆曲,原名“昆山腔”,发源于元末明初的苏州府昆山县,是中国戏曲的剧种之一,被誉为“百戏之祖”。昆曲主要以中州官话为唱说语言,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于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代表剧目:《鸣风记》《牡丹亭》《邯郸记》等。
【知识拓展】汤显祖,明代戏曲家、文学家。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临川四梦为其所著的《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
四、评剧
形成于清末民初,约有七十年的历史。它源于冀东一带的“莲花落”,后来吸收了东北“蹦蹦”的腔调,故早年有“落子”、“蹦蹦”之称。最初为对口演唱形式,近似东北的“二人转”,后来陆续吸收了河北梆子的打击乐、滦州影戏、乐亭大鼓和京剧的唱腔及表演,形成了“唐山落子”,又变为“奉天落子”,最后成为现在的评剧。
代表作品:《杨三姐告状》《花为媒》《小白菜》等。
五、黄梅戏
旧称“黄梅调”,也叫“采茶戏”。黄梅戏是我国戏曲的主要地方剧种。黄梅戏发源地在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的安庆地区,戏曲语言为安庆方言。黄梅戏有主腔、花腔、三腔三大唱腔体系。以高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以其它民族乐器和锣鼓配合,适合于表现多种题材的剧目。
代表作品:《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
六、豫剧
豫剧,是发源于中国河南省的一个戏曲剧种,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居中国各地域戏曲之首。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豫剧是在继承河南梆子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
代表作品:《春秋配》《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等。
七、吕剧
又称化装扬琴、琴戏,起源于山东东营,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其音乐属于板腔体,兼唱曲牌,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主弦)、扬琴、三弦、琵琶,称“吕剧四大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八大戏曲剧种之一,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大部和江苏、安徽、东北三省的部分地区。
代表作品:《姊妹易嫁》《逼婚记》《李二嫂改嫁》等。